2007/05/03

批薩

28825252這隻電話號碼黏在我家牆壁上,意味著披薩(Pizza) 有效地與米飯與麵食鼎力三足,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或是「群居終日,無所用心」之時,得以堂而皇之進駐我家客廳。

這圓餅啊,居然強過彈藥,超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無論是哪國度都可以吃到,連談全球化這問題都不能放過,真是要人不欽佩都不成。以前讀書寫字最怕吃「丙」,現在到是挺喜歡吃「餅」。這「大餅」究竟何時何地出現在人類社會,可得好好想想。

最早的古埃及人把酵母擱在麵粉上讓它發酵,麵包這樣的食物算是出現。至於名呼披薩,是源自義大利南部的拿坡里,由一種傳統食物「霍卡恰(focacia)」麵餅而來,所謂的「foca」就是從拉丁語「focas」(火的意思)演變而來的,意指「火烤的東西」。根據專家學者的討論,這種食物大約在200年前由那不勒斯的麵包師傅首創。當時的那不勒斯,是歐洲的大城市,人口眾多,而圓餅或許是窮人的簡便食品,把麵粉、酵母、鹽、橄欖油等材料混合均勻的麵糰,直接烘烤成麵餅,就可以作為填飽肚子的主要糧食,既符合農村生活,又有某種趣味;而後蕃茄從中南美洲引進,人們開始在披薩的麵皮上塗放醬汁再烘烤,成為披薩的原型。十九世紀起,種類繁多,口味多樣化,並成為風行當地歷久不衰的特色料理之一。

現在最風行的厚皮披薩就是當年遠渡重洋來到美國的義大利移民,利用麵皮揉製出較為鬆厚、餡料份量較多的披薩,近幾年也成為美國當地風行的美味料理之一;另一方面,在義大利則忠於擀薄的脆皮式麵皮,加上簡單的餡料素材,烘烤成香脆可口的薄皮披薩為主流。

那不勒斯之於披薩,就像慕尼克之於啤酒一樣,都是個人喜好食物聖地。慕尼黑去了幾次了,那不勒斯在哪,得去走走。

2007/04/30

咖啡

上午接到一個包裹,裡頭有咖啡豆一包。我急急把包裝打開,讓香味一下子就佈滿整個辦公室,又磨了一些豆子,趁著餘味還在空中尚未散去之時,快馬加鞭煮了一壺咖啡,先是輕啜著,而後豪邁的吞下。

有人說過: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請容許我在此處用”有人說過”這樣的字眼,因為實在不知道原本說者是誰,就算你去查閱網路上資料,一樣也是看到紛擾的世界!不過,對於這種紛擾個人表示正面肯定,因為這也意味喜歡咖啡的人有許多。)這句話除了展現一個狂愛咖啡的心境外,透過文字也產生一種吸引力,喚人走進咖啡廳去,無論是想喝咖啡、聊是非、感染咖啡廳的氣氛,哪怕只是想要嗅嗅咖啡的氣味。

說來咖啡也是個狠腳色,單從產量來看,它是僅次於石油的世界第二大出口產品。還有他要命的獨特魅力,從人類第一次食用之後,在咖啡與人的近兩千年的歷史裡,因為它而催化了法國大革命,提供英國工業革命足夠動能,讓拉丁美洲國政權交迭,使得美蘇冷戰中得到平衡,讓政治人物有舞台,也讓政治人物下台。咖啡,已不是小小的豆豆而已,從單純飲品擴而大之與政治、宗教、經濟、戰爭、醫學、社交及環保均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當歐洲人第一次接觸到咖啡的時候,他們把這種誘人的飲料稱之為「阿拉伯酒」,當保守的天主教徒詛咒咖啡為「魔鬼撒旦的飲料」的時候,這倒是有點趣味的,只是料他們絕不會想到這傢伙還真是奇妙。

世界上最早飲用咖啡和生產咖啡的地區就屬阿拉伯,至今人們還保有咖啡的品質、飲用方式、飲用環境和情調等等古老而悠久的傳統和講究。被阿拉伯人邀請到家裏去喝咖啡,那可是主人最誠摯的敬意,當客人的要滿心感激,進門就該謙恭有禮。品嘗咖啡時,除了禮讚阿拉之外,別忘也要稱讚美主人的好手藝與咖啡的香醇,共同感謝這個世界因為有咖啡而顯得美好。要是發現有著咖啡渣時,千萬記住要勇敢的忘了它的存在,別跟主人要開水來潤口,因為這可是大忌,表示對主人的咖啡不滿意,那會傷害主人的自尊和盛情。有鑑於此,最好平日就習慣有渣的咖啡,更何況殘留在杯底的渣渣,聽說還能用來算命,真是夠厲害的了。

歐洲大陸從咖啡運入後就舉白旗投降,各個地區不僅大量飲用,還發展出他們自身的咖啡文化,好比我們說東北有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在維也納也有三寶:咖啡、音樂、華爾滋舞,可見咖啡的功能就跟人蔘差不多—提神醒腦。至於義大利,男人差強比擬著咖啡:所謂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強勁又充滿熱情!所以淡淡如水的他們不愛,總要濃縮再濃縮。許多人都已將咖啡視為生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不論男女,幾乎從早到晚咖啡杯不離手。而在法國,街頭轉角,隨時可見咖啡館,據說歷史上有一個時期,法國由於咖啡供應緊張而導致許多法國人整日無精打采,大大影響了這個國家正常的生活。想來在法國沒有咖啡就像沒有葡萄酒一樣不可思議,只是他們對於咖啡本身的品質和味道似乎比不過飲用咖啡的環境和情調那般重視。在台灣,喝咖啡不是遙不可及的尊貴,而轉成是種成熟的生活形式。

在一些廣告中,飲著咖啡的男女,表現出來優雅情趣、浪漫格調和詩情畫意般的境界,是很多人對咖啡的美好印象;在台北街頭也可以輕鬆地喝到不錯的咖啡。現在哪怕沒有左岸,也得要有咖啡,因此閑著沒事,歡迎喝點咖啡,用來享受人生的美好時光;當有事煩身,遇上這個或那個麻煩的時候,請來喝點咖啡,讓咖啡因提供你一些靈感去面對與解決問題。

想想這動人的液體黃金,在溫暖的陽光下,坐在舒適的靠椅上,喝著剛煮好的咖啡,是何等舒適自在,尤其一早就用這東西喚醒沉睡的靈魂,不免更有種莫名的喜悅。

2007/02/09

瓶花


桌上正好有一隻粉紅色的筆,PILOT的細字型,只是操勞過度,筆尖都開了。

這幾天,故宮的展覽活動很是熱鬧,大觀的氣勢尚未消退,緊接著大英博物館的典藏作品又在展出,想要閒適的看展品,是沒法子的。汝窯的展廳在門口得先候著,大抵人多會驚破了千古的寧靜,說來只適合溫溫不火的踱著觀看。
想到之前OCEAN畫的瓶花,那種天青悠悠的味道很是接近。我沒有這種閑靜功夫,安下心畫畫,倒是因為找不到停車位,急急躁燥不堪,索性把車子開上陽明山繞了一圈,在冬日和熙之時,探訪自身居住的城市風貌。山裡的山櫻花開的爭先恐後,讓人誤以為春天已經到來。嫣紅的色澤透著些許粉白,在蒼山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美麗,想來當當塞翁真是不錯,在還沒有看到宋人郭熙的早春圖之前,就已經先感染了春天的氣味。
山櫻花開得自在,不忍心給折枝入瓶,只好畫了存記!

2007/02/08

撞球骨牌

無不為


無不為,朱文,泰來石,1.8*1.8*4,平頭方章,石質細緻,中有格紋。


這方印是網上一位大老爺交代的,儘管只是口頭說過,卻一直都心掛著,印文所標示出來的意涵:「為與不為」,似乎就成了一個考驗的點—用來檢視自己慵懶與否。


星期日早晨,兩個兒子睡的熟,到了七點還沒醒著。一人到了書房找了方石頭,趁著晨光坐在窗邊把這方印刻了。光線在冬天的早晨顯得有點特殊的味道,不會是熾熱灼人而是伴隨些許溫暖。


無為無不為,這句子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三十七章)老子的說法挺有意思,認為世間之事,由有以入無,是為道之超越過程,是為天道;而其用則是由無以入有,是創生之過程,是為人事。在《道德經》中,他認為天道者居多,但其宗旨,最終則落在人事,故首先捉摸形而上之無,乃欲把握形而下之有。講無為,又說無不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無心的為,自然的為。或許「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指的是聖人要處天下事,且行教人間,這是聖人乃至百姓都視為其所當為。


在刻印的同時,我也這樣衡量著這幾個字在印面上的安排。為也行,不為也罷。重要在於自然,能夠自然而然就好。

2007/02/03

歸一


歸一,朱文,2.2*2.2*7.5cm,半山,四面薄意。印面質地似芙蓉。


世間諸種諸色、形形相相,都由「一」而生。萬物何來?從一而來。世間萬般又將何如?復歸一本。


始於道,成於性,動於情,變於才,才以就功,功以致效,功效散著於多而協於一,則又終合於道而以始。是故始於一,中於萬,終於一。始於一,故曰一本散為萬殊,萬殊歸於一本。

2007/02/02

印石展


諸多石材中,以壽山石最為印人所重視與喜愛。壽山石乃因地而名,石礦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郊的壽山鄉,散佈在鄉間十幾公里方圓的群山溪野之間,其石質地溫潤、色彩斑斕,作為石雕材料有柔而易攻之優勢,據考證,壽山石雕刻始於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自此而後,吸引更多雕琢者、收藏者、鑑賞者、愛好者的參予,美石欣賞深入各個階層,形成一種文化氛圍,進而豐富壽山石的諸多內涵。
自從民間盛行石材治印以來,各地印石相繼開採,由於產量豐富,品類繁多,主要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個大類。在數以百計的印石品種中,田黃石、芙蓉石、水坑石名冠諸石之首。按石質說,田黃溫潤、芙蓉細嫩、水坑堅實;按色澤論,田黃高貴、芙蓉潔凈、水坑謎樣。這些印石色澤多樣,黃、紅、白色均有,見光微透,石質柔細,光滑潔凈,清白明瑩者,正如潔身自好,不入俗世君子之風範,備受文人雅士的器重。
本館向以常民文物展出為主軸,印章自是其中一環。本次由中華印石藝術欣賞收藏協會所提供之田黃、芙蓉、水坑等三類石頭,石材精美,加上工藝創作者細心刻製,印石不單是實用之物還具有欣賞價值。此次展覽可以讓民眾欣賞到印石之美,也可以看到這一印材文化工藝的諸多美感。


Seals are a trusted tool used for the authentication of items of ownership. From government to personal use, seals can represent a person’s power, and function as a symbol of authentication in dealings among people. As private seals, studios seals, studies, associations, and various art forms such as paintings and poetry flourishe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seals evolved beyond being just a tool of authentication and became a unique art in itself. It is both practical as a tool and enjoyable as an art, hence becoming a collectible for scholars and art lovers.
Among the many stones, Shou Shan stones are the most valued and sought after by stone seal makers. Scattered across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in a 10-plus kilometer radius of Shou Shan village in Fu Zhou County, Fu Jian Province, the Shou Shan stone is named after the location where it originated, The stone’s characteristics are its mild texture, variegated colors and suppleness, making it easy to carve. According to archeological records, sculptures made from Shou Shan stones began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pproximately 1500 years ago. Since then, it has attracted many sculptors, collectors, and enthusiasts who appreciate the stone on many different levels, creating a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further enriching the stone’s value.
Since the popularization of using stones to produce seals, mining operations began in many places, resulting in an abundance of supply. The various types can be split in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Tian Keng, Shui Keng and Shan Keng. Among the hundreds of types within these three categories, the Tian Huang stone, Lotus stone, and Shui Keng stone are the most famous. In terms of the stones’ texture, Tian Huang stones are mild, Lotus stones are delicate, and Shui Keng stones are hard. In terms of their appearance, Tian Huang stones are elegant, Lotus stones are pure, and Shui Keng stones are mysteriously opaque. These seal stones display many different colors, including yellow, red and white. The opaque appearance, soft and smooth texture, and purity are the reasons why the stone is highly regarded by scholars and art lovers.
We often exhibit cultural items made by and for the general public, since seal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daily lives . The Chinese Seal Stone Collectors Association (中華印石藝術收藏協會) has provided , for the exhibition itself , three exquisite stones: the Tian Huang, Lotus and Shui Ke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sculptor’s exquisite carving skills. We have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is exhibition will not only allow the public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and elegance of seal stones, but also illustrate see the esthetics of the stones themselves.

瓦當


瓦當,作為古代建築瓦件,是接近屋簷的最下一個筒瓦的瓦頭,形狀有半圓或圓形,表面多裝飾有花紋或文字。它既有保護房屋椽子免受風雨侵蝕的實用功能,又有美化屋簷的裝飾功能。質材一般為泥質灰陶,個別也有磚石雕刻而成,也有鑄鐵、銅、抹金、琉璃瓦當等材質。當面多是飾有畫像、圖案,是實用建築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也是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資訊文物。在中國、日本、朝鮮的古代建築中均有瓦當,從西周到明清各代,瓦當在式樣、花紋上都有所不同。

最早的瓦當發現於西周的發祥地----陜西扶風岐山的周原遺址,出土許多不同形式的板瓦和筒瓦,其瓦當多為素面半圓形,也有紋飾與銅器重環紋相象的半瓦當。到了戰國時代,七雄爭霸,各國所用的瓦當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但基本上是以圖像瓦當為多如山東臨淄齊故城出土的樹木雙獸紋半瓦當;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饕餮紋半瓦當;陝西鳳翔秦都雍城出土的動物紋圓瓦當和咸陽出土的雲紋、葵紋瓦當等,其中以秦動物紋瓦當最為傑出。秦代以後,雲紋、葵紋瓦當流行了起來。進入漢代,瓦當在使用的廣泛性和藝術性方面都臻至它的鼎盛時期。分佈的地域極廣。
西漢瓦當除了變化多端的各式雲紋瓦當外,西漢中期出現了瓦當最重要的大類----文字瓦當,其直徑多在15-18.5公分之間,小的直徑有13公分,大的可達22公分。文字少則1字,多則12字。依文字內容可分為宮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語、紀事等幾大類。書體以篆隸為主,書寫表現不拘一格,大致說來陽文多於陰文,篆書多於隸書。這些文字,爛漫多姿,氣韻安定,豐滿、舒暢,有的標明建築物名稱,如:「長樂」、「未央」、「上林」、「成山」等;有的標明墓葬名稱,如「長陵東當」、「長陵西神」等;大多表示吉祥,如「千秋」、「萬歲」、「長樂未央」、「與天無極」、「延年萬歲與天久長」、「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等。作為裝飾瓦當的這些文字,寫法線條在剛柔、曲直、方圓、疏密、倚正等諸多方面都能兼具,或方峭,或流美,渾然天成,令人歎為觀止。面對這些文字瓦當,觀賞其字,大而遒美,量多而變化無窮,實為認識西漢書法之珍貴資料。
「長樂未央」四字,班固《兩都賦》中有:「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長樂。」錢泳《履園叢話》:「《漢書高帝紀》:五年後九月,關中治長樂宮。《史記•高祖本紀》:七年,長樂宮成。八年,蕭丞相作未央宮。九年,未央宮成。據此則長樂、未央本兩宮,此瓦文合而一之,亦取吉祥語意配合成文耳,未必某宮即用某字瓦也。」此誠可信也。該文字瓦當出土多種,一般皆圓形,中為乳丁紋,以單線或雙線十字分割,也有寫成「未央長樂」的,字體處於篆隸之間,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2007/02/01

書論




135*70,紙本染底,裱貼。2006。先是茶染,後有普洱和咖啡。


每書字,嘗自嫌其不佳,而見者或稱其可取。嘗有初不自喜,隔數日視之,頗若有可愛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較其工拙,而區區於此,遂成一役之勞,豈非人心蔽於好勝邪!歐陽修這段文字寫來警惕自己。同意這種說法,也拿來當作書齋的警語!書法的表現具有時間性,從臨摹練習到自運,從尋句到寫成字,都是一段心思運作縮影。儘管作品上沒有標示出書寫時的長短快慢,但是線條的外在表徵多少可以反映出速度。除此之外,裱貼這種行為,作為現代藝術作品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有闡述不同物件在同一時空中的衝突與相互退讓。不管如何,作品想要在時間性這關鍵點上,如何去進行?又該如何有效的顯示出內在意味?對此,自身仍不斷在嘗試,或許還有更多的方法等著去努力。


這件作品企圖去說明一段書寫動作時間歷程。字句姑且不論,單就鈐印、裱貼、色染就是有趣的過程。

2007/01/30

破夢


昨日氣溫驟降,在被窩裡還是感受到那種涼意,夜半真是被那種冰錐似感覺驚醒。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冷冽的感覺似乎是伴隨著一些人世間的情事越發強烈,也要人難受。前幾天在書房鈔書時,讀到孟郊所寫的《秋懷》,儘管他說的是秋季蕭瑟之感,但是放在現下,似乎也真恰當。


「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疑慮無所憑,虛聽多無端。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


這詩是他在河南尹幕中充當下屬僚吏,貧病交加,愁苦不堪所寫下嗟傷老病窮愁的一組。詩中寫出詩人飽含一生的辛酸苦澀,與晚境的淒涼哀怨。在秋日寒風之時環視社會,映照出那時諸多困頓和世態人情的冷酷。

以秋月起首寫來,藉月託情,望月興賦。詩人客居異鄉,那天上的明月往往就成了傾吐鄉思的旅伴,即使沒有對飲三人,至少是清高遠望的良友。只是此刻,感覺連秋月竟也是臉色冰冷,寒氣森森。與月為伴的老客,返顧一生,壯志消磨殆盡,景況極其不堪。老客二字在道出畢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再加一個單字,更是透露人孤勢單、遺世獨立的無限感慨。那秋夜寒氣侵人,冷露滴落,近似無聲,只是滴露之聲便要人清醒,讓人破夢,足見多麼難以安眠。滴、破給了夢以具體的形象,使輕夢如肥皂泡、蜘蛛網,一滴露珠就可以把它擊穿打碎。夜深寂靜,勁峭秋風襲人,入骨寒冷。整個風吹就如髮梳,輕易地穿過每條神經、每個骨縫。用梳字真是符合風的流動的特點,也寫出了從頭到腳徹骨寒的感受。

早餐


聽過一個相聲段子,內容是討論人的記性,考考人家記性好不好,問一題十年前的某一天早餐吃些什麼?對手不假思索便清清楚楚把那頓早餐的各樣菜色脫口說出。聽者大驚:記性真好!十年前的這點芝麻小事還能這般清晰?對曰:數十年如一日,天天一樣。

今早把車子停妥,走路進辦公室的時候,突然有點想吃早餐的念頭。轉進一家豆漿店,想也不想就叫了鹹豆漿外加一套燒餅油條,這是自己十幾年來一直沒變的習慣--要是有吃早餐的話。習慣在不同家早餐店,卻叫同項東西,大抵這模樣也真像是個相聲包袱,這老古板的思維,一成不變的套式,週而復始,就了就像是機器人,一手提著早餐,一邊晃進植物園,走著走著,想來就有點好笑。對於早餐這檔事,自己可不是天天都有按規矩吃的,總得時間不趕,心情閒時才有一趟安安穩穩的中式吃法,不然大多是一杯黑咖啡果腹。記得在國外看人喝咖啡配著可頌,挺有味道,有回就突發奇想,嘗試著用咖啡配著油條,老實說,自己覺得不搭!想來早餐食物早就經過千磨萬折,在諸多氣味揉合下逐漸產生其特色,似乎燒餅油條就該配著豆漿、米漿;要是玉米片、乖乖之類,就該和著牛奶,至於可頌就該浪漫的坐在街角輕啜著咖啡!


報章媒體經常勸戒著:一定要吃早餐,早餐很重要!根據專家的研究指示:「一天當中的營養攝取比例最好是3:4:5,早餐是佔一天的營養需要量的1/4為標準」。若是長期不吃早餐已經變成一種習慣的話,則更容易因為長期早晨的血糖過低,使腦細胞活力變差,對於一個上午的思考、反應都會有影響。這一聽就知道,早上上班沒精神的人,多半因為沒有吃早餐。


我想,早餐真是一件大事,只是經常忘記就是。